党建思政

党建思政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党建思政 -> 正文

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

作者: 发布日期:2018-06-28

王蒙讲党课

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

————弘扬塞罕坝精神

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,社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,但是一切以经济效益为重,不管黑猫白猫,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快速发展模式,使我们的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。我们大家也都看到了这样发展的弊端,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党的十九大提出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、“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”的环保理念。

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 ——塞罕坝精神

“塞罕坝”在蒙古语中,意为“美丽的高岭”。历史上,这里曾是一处水草丰沛、森林茂密、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,辽、金时期称“千里松林”。清朝康熙曾在此设立“木兰围场”。

然而到清末,国势衰微,内忧外患,为弥补国库空虚,“木兰围场”被开围放垦,树木被砍伐殆尽,加之山火不断,到解放初期,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。这个昔日的“美丽高岭”变成了林木稀疏、人迹罕至的茫茫荒原。

塞罕坝的北面就是沙尘暴的风口之一,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,是沙尘暴的风口之一。沙尘暴威胁着中国的两座重要城市北京和天津以及整个华北地区。可以想象,塞罕坝的沙化无疑助长了风沙的肆虐,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威胁。上世纪,沙尘暴侵袭我国北方城市的景象。所以,防风固沙、建设绿色屏障就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重视的问题。为了制止风沙继续南侵,半个多世纪前的我国技术人员决定在这里创造出一片森林。

1962年2月,原林业部决定在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。此后的56年里,林场三代人历经艰辛和挫折,凭着一腔热忱和顽强意志,铸就了一个荒漠变绿洲的奇迹。

塞罕坝海拔最高1900米,年均气温在零下1.3度,最冷时曾达到零下43度,且风大少雨。年均6级以上大风达76天,当时有句谚语,“一年一场风,年始到年终”。塞罕坝年均积雪时间达7个月,最早降雪记录是8月,最晚降雪纪录是6月。

就是这么一个集高寒、大风、少雨、沙化和高海拔于一体的极端环境,林业部专家却选址在这里建设林场。

原因正是塞罕坝上这棵孤零零的松树。这棵树被称为功勋树,在荒漠中独自耸立了几百年。正是它激励启发了我们的技术人员。这座林场的传奇正是从它开始的。

当时考察人员在茫茫荒漠中看见这棵松树,就有了信心。既然这颗松树能傲然挺立至今,他们也一定能再造一片秀美林木。

1962年9月,369名创业者从四面八方集结,一路北上,怀着青春热血,奔赴塞罕坝。刚刚建场的塞罕坝只有少量房屋,一下子涌来这么多人,大家无处栖身,就住仓库、车库、马棚,还住不下,就搭窝棚。

然而,光凭热血是不够的。创业初期,因缺乏在高寒、高海拔地区造林的成功经验,1962、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%。创业者们很快发现了造林失败原因:外地苗木在调运中容易失水、伤热,且适应不了塞罕坝的气候。于是他们决定自己育苗,经过考察、摸索、实践,摸索出了培育“大胡子、矮胖子”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。1964年开春,塞罕坝人开展“马蹄坑大会战”,造林516亩,活率达到了90%以上,士气大振。

创业历程总是充满坎坷。1977年,林场遭遇了严重的“雨凇”灾害,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、压折,林场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。

1980年,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,又有12万多亩树木被旱死。

但塞罕坝人没有被击垮,他们含泪清理遭受“天灾”的受害林木,依靠自己的双手,重新造林,从头再来。

到1982年,林场超额完成任务,在沙地荒原上造林96万亩,保存率70.7%,创下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。

造林难,守林亦不易

造林难,守林更非易事。几十年来,塞罕坝祖祖辈辈的守林人,与山林为伴,守护着塞罕坝这片来之不易的绿。从第一代林场工人起,他们的孩子大多也继承了前辈的事业。引进新树种,看护好前辈们亲手创造的绿色奇迹。

很多林业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来到塞罕坝,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。他们住工棚、喝雪水、啃咸菜、吃冷饭,艰苦的环境中,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们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。

他们共同探索出一套适合塞罕坝地区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,成为全国森林经营的样本。走过了最初的寂寞和迷惑后,他们都成长为塞罕坝林场骨干,他们一起实施了多项林业尖端课题。

2017年12月5日,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“地球卫士奖”,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。

孤独的瞭望员

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,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、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。好比一个边防哨所,人迹罕至,几乎与世隔绝。他们用的是煤油灯、蜡烛,喝的是雪水、雨水,吃的是咸菜、干馍。瞭望员有些事夫妇俩,他们的工作就是登高瞭望,看看是否有哪里冒烟了。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,瞭望、记日记、报告是他们每天重复的工作。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,一天就要瞭望96次,一年要瞭望28000多次,十年则要瞭望280000多次……

这样的工作常人很难忍受,常年只有山林与他为伴。但看护好老一辈亲手种下的这片林子,便是他们强大的精神信念。

塞罕坝一代代人的努力,演绎了荒原变林海、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。

如今,林场共有4.8亿余株树,总面积933平方公里,几乎相当于中国香港的面积。其中有林地面积达到747平方公里,森林覆盖率达到80%。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开,可以绕地球赤道12圈,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森林。

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,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,每年为滦河、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、净化水质1.37亿立方米。

除了阻沙蓄水,其净化空气的作用也不可小觑。塞罕坝的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.7万吨,释放氧气54.5万吨,可供199.2万人呼吸一年之用,被誉为“华北绿肺”、“天然氧吧”。空气负离子最大含量是北京市市区最大量的112倍,平均含量是北京市区的6倍。与建场初期相比,塞罕坝及周边区域气候得到有效改善。

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。

今天的塞罕坝被誉为“华北绿肺”,如今更成为了旅游胜地。塞罕坝自然风光辽阔壮美,历史内涵深邃厚重,满蒙民俗浓郁独特,有着丰富、独特、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。这里也被誉为“河的源头、云的故乡、花的世界、林的海洋”。塞罕坝人燃烧的生命,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人遗忘,而是永远地矗立在这片美丽高岭上。

塞罕坝精神:

1.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

2.持之以恒,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

3.努力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,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。

4.“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建设美丽中国” ------十九大报告原文。

十九大宣讲讲稿---体育教学部王蒙

2018年6月26日